山柰

> 根茎类中药 老中药大全网 2023-03-03 11:48:59

功效概述:温中,行气,止痛

山柰

山柰原植物

山柰,又名三柰子(《海上方》),三赖(《本草品汇精要》),三柰、山辣(《本草纲目》),三籁(《南越笔记》)。为姜科植物山柰的根茎。入药始载于《本草品汇精要》。原植物山柰多年生草本。根茎块状,单个或数个相连,绿白色,芳香。叶2~4枚,贴地生长,近无柄;叶片近圆形或宽卵形,长7~20cm,宽4~12cm,上面绿色,有时叶缘及先端紫,幼叶被短柔毛,于叶上面可见红色小点;叶基具苞状退化叶,膜质。穗状花序自叶鞘中抽出,具5~12花,每花晨开午谢;小苞片披针形,绿色;萼管长2.5cm,花冠管长2.5~3cm,花冠裂片窄披针形,白色;侧生的退化雄蕊花瓣状,白色,唇瓣2裂至中部以下,裂瓣顶端微凹,白色,喉部紫红色,能育雄蕊1,无花丝,药隔附属物正方形,2裂;子房下位,3室,花柱细长,基部具2枚细长的棒状物,柱头盘状,具缘毛。蒴果。花期8~9月。野生于山坡、林下、草丛中;多为栽培。分布于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福建、台湾等省区;南亚至东南亚地区亦产。

山柰采收加工

栽种当年,地上部分枯萎后,挖掘根茎,除去须根,横切片,晒干或用硫黄熏蒸一天,晒干。

山柰性状鉴别

商品多切成厚片,呈圆形或近圆形,直径1~2cm,通常厚3~5mm。亦有2~3个相连,部分为纵切片或斜切片。外皮浅褐色或黄褐色,皱缩,偶见根痕及残存须根;切面类白色,富粉性,有时可见内皮层环纹。中柱常略呈凸起,习称“缩皮凸肉”。质坚脆,易折断。气芳香,味辛辣。

山柰

山柰的功效与作用

味辛,性温。归脾、胃经。功效温中,行气,止痛。作用于:

(1)脘腹冷痛胀满,饮食不消,寒湿吐泻,可与甘松乌药木香、丁香等同用。

(2)风虫牙痛。此外,配人外用膏药内,可用于痈疽肿毒,跌打损伤疼痛等症。

内服:煎汤,3~5g。外用:研末撒或嗑鼻。

山柰使用注意

凡阴虚血亏及胃有郁火者忌用。

山柰药用价值

(1)治心腹冷痛:山柰、丁香、当归、甘草等分。为末,醋糊丸,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酒下。(《濒湖集简方》)

(2)治一切牙痛:三柰子二钱(用面裹煨熟),麝香半钱。为细末,每用三字,口噙温水,随牙痛处一边鼻内嗑之,漱水吐去,便可。(《海上方》麝香一字散)

(3)去头屑:三柰、甘松香、零陵香(各)一钱,樟脑二分,滑石半两。为末,夜擦旦篦去。(《本草纲目》引《水云录》)

相关中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