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尾连

> 根茎类中药 老中药大全网 2023-03-24 08:57:29

功效概述: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

马尾连

马尾连原植物

马尾连,又名马尾黄连(四川、云南),金丝黄连(四川),草黄连(云南)。马尾连为毛茛科植物金丝马尾连、高原唐松草、多叶唐松草的根和根茎。因其形似马尾,功似黄连故名。始载于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。

(1)金丝马尾连多年生草本,高40~80cm。根多数,细长,自根茎丛生,金黄色。茎直立,被短柔毛。叶互生,茎中部叶为三回羽状复叶,小叶菱状宽卵形、卵形或宽倒卵形,长0.5~1.3cm,宽4~9mm,3浅裂,疏生粗牙齿,两而被腺毛。花序圆锥状;萼片5,淡黄绿色,卵形;雄蕊多数,花丝丝状,花药具短尖;心皮4~8,离生,柱头有窄翅。瘦果扁平,具纵肋8条。花期8月,果期9月。生于山地草坡或林下。分布于云南大理一带。

(2)高原唐松草根外皮暗棕色。茎无毛。叶为2~3回羽状复叶或2回3出复叶,小叶稍带革质,倒卵圆形、长圆形或近圆形,长0.7~1.2cm,宽0.6~1.2cm,3深裂或3浅裂,上面暗绿色,下面被白粉。圆锥状聚伞花序疏松;萼片5,偶为4,卵状披针形;心皮4~5。花期6~7月,果期8~9月。生于山坡草丛中。分布于甘肃南部,四川,云南,西藏等省区。

(3)多叶唐松草根茎较粗壮。3回3出复叶或近羽状复叶,小叶纸质,卵形至近圆形,长1~2.5cm,宽0.5~1.5cm,3浅裂,具稀疏圆齿。花序圆锥状,萼片白色或带淡黄色,椭圆形;花药具短尖,比花丝长;心皮4~6。花期8~9月,果期9~10月。生于山地草坡或灌丛中。分布于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省区。

马尾连采收加工

9~11月或翌年1~2月采挖根部,抖去泥沙,剪除茎叶,晒干。

马尾连性状鉴别

金丝马尾连:根茎由数个或十余个结节连生,细根多数密生于连接的根茎下面,长10~20cm,直径1mm。外皮棕色常脱落,脱落处呈金黄色,光滑。质脆,易折断,断面平坦。气微,味苦,嚼之粘牙。

高原唐松草:根茎由数个结节合生,细根数十条密生于根茎,长5~10cm,直径1mm。表面棕色,栓皮有时脱落,脱落处呈浅棕色。质脆,易折断,断面略呈纤维性。气微,味苦。

多叶唐松草:根茎由数个至10余个横生结节连生,每个结节上面具圆形空洞状的茎痕,直径约1cm,细根数条至10余条密生于根茎下侧,直径1~3mm;表面灰棕色。质硬,易折断,断面中心可见圆形浅黄色木心。气微,味稍苦。

马尾连的功效与作用

马尾连的功效与作用

味苦,性寒。功效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。作用于:

(1)肠炎、痢疾,可与木香白头翁等同用。

(2)热病烦渴、呕逆,可与栀子、黄芩等配伍。

(3)胃火牙痛,口舌生疮,可配石膏细辛;风热眼痛,可配野菊花、千里光

(4)妇女带下配黄柏、墓头回,以清热利湿。

(5)痈肿疮毒,可单味煎服;脚癣、皮炎,可干撒或熬膏搽。

内服:煎汤,5~15g。外用:研末撒或油调敷。

马尾连使用注意

脾胃虚寒者忌服。

马尾连药用价值

(1)治痢疾,肠炎:马尾连15g,不香10g,煎服。

(2)治急性黄疸型肝炎:马尾连15g,马蹄金30g,蒲公英15g。水煎服。

(3)治胃热牙痛:马尾连15g,石膏30g,野菊花15g,细辛3g。水煎服。[(1)~(3)《四川中药志》]

(4)治口舌生疮、眼结膜炎、扁桃体炎:马尾黄连9g,黄芩6g,刺黄柏9g,栀子9g,牛蒡子6g,连翘15g,甘草6g。水煎服。(《新疆中草药手册》)

(5)治湿热呕吐:马尾连4.5g,吴茱萸1.2g,煎服。(《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
(6)治热病烦渴:马尾连、焦山栀各9g,煎服。(《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
(7)治白带:马尾连6g,三白草30g,水煎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第二版)

(8)治红肿疮痈:马尾黄连6g,水煎服,及研末外撒或制成软膏外用。(《云南中草药》)

相关中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