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薇

> 根茎类中药 老中药大全网 2023-05-18 09:41:30

功效概述:清热凉血,利尿通淋

白薇图片

白薇原植物

白薇,又名葞、春草(《尔雅》),芒草(《尔雅》郭璞注),白微、白幕、薇草、骨美(《名医别录》),白马尾(江苏)、白龙须(云南),老鸹瓢根(辽宁)。为萝摩科植物白薇或蔓生白薇的根及根茎。入药首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列为中品。

(1)白薇多年生草本,高50cm,具白色乳汁。根茎粗短,有节结,丛生多数须状根,表面土黄色。茎直立,常单一不分枝。叶对生,宽卵形或椭圆形,长6~10cm,宽3~7cm,全缘,两面被白色绒毛。伞形聚伞花序生于茎梢叶腋;花萼绿色,5深裂;花冠深紫色,5深裂,副花冠裂片5,围绕于蕊柱顶端;雄蕊5,花药顶端具圆形膜片,花粉块每室1个;柱头扁平。膏菜果单生。种子多数,有狭翼,顶生白色种毛。花期5~7月,果期8~10月。生于山坡或树林边缘。分布于东北及河北、山东、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甘肃、陕西等省区。

(2)蔓生白薇与白薇相似,不同处:植物体不具白色乳汁但被绒毛;茎下部直立,上部蔓生;叶质地较薄;花小,初开时黄绿色,后渐变为暗紫色。生于山地灌木丛中。 分布于吉林、辽宁、河北、河南、山东、山西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四川等省。

白薇采收加工

培育2~3年,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,挖掘根部,除去残株,抖去泥土,晒干或烘干。

白薇性状鉴别

根茎粗短,有结节,多弯曲。上面有圆形茎痕,下面及两侧簇生多数细长的根。根长10~25cm,直径0.1~0.2cm。表面棕黄色。质脆,易折断,断面皮部黄白色,木部黄色。气微,味微苦。

白薇的功效与作用

白薇的功效与作用

味苦、咸,性寒。归肺、胃、肾经。功效清热凉血,利尿通淋。作用于:

(1)素体阴虚,外感风热,身热恶风,口渴咽干,与玉竹、豆豉、薄荷、桔梗等同用以滋阴解表。若温病后期,余邪未清,阴液耗伤,午后潮热,舌红脉细者,可配青蒿、鳖甲等滋阴清热。

(2)阴虚发热,骨蒸烦渴,常与地骨皮、银柴胡相须为用。若产后血虚身热,心烦呕逆者,与竹茹、石膏同用。

(3)肺热咳嗽,咯痰不爽,痰中带血,配律草、贝母、海蛤壳以清肺化痰。

(4)热结膀胱,小便淋沥涩痛,配滑石、竹叶、木通,以清热利尿通淋。热伤血络,而见尿血,常与丹皮、茅根同用,以凉血止血。此外,亦治妇女带下,水肿尿短。

内服:煎汤,5~10g;或入丸、散。

白薇使用注意

脾胃虚寒,食少便溏者不宜。

(1)《药对》;“恶黄芪、大黄大戟、干姜、干漆大枣山茱萸。”

(2)《神农本草经疏》:“凡汗多亡阳过甚,或内虚不思食,食亦不消,或下后内虚,腹中觉冷,或因下过甚,泄泻不止,皆不可服。”

白薇药用价值

(1)治伤寒二日不解,服此发汗:白薇二两,麻黄七分,去节,杏仁去皮尖(熬)、贝母各三分。上四味捣散,酒服方寸匕。厚覆卧,汗出愈。(《备急千金要方》白薇散)

(2)治风惊恐,四肢牵掣,神志不宁,或发邪狂吠,妄走见鬼,若癫痫状:白薇(焙干),细辛(去苗叶)各一两半,龙齿(捣末)三两,杏仁(去皮尖,炒)八十枚。上四味,粗捣筛,每服五钱比,以水二盏,煮取八分,去渣温服空心午时、夜卧各一。风热盛实,即入竹沥少许,搅匀服。 (《圣济总录》白薇汤)

(3)治郁冒血厥,居常无苦,忽然如死,身不动,默默不知人,目闭不能开,口噤不能语,又或似有知,而恶闻人声,或但如眩冒,移时乃寤:白薇一两,当归一两,人参半两。上为散,每服五钱,水二盏,煎至一盏,去渣,温服。(《全生指迷方》白薇汤)

(4)治体虚低烧,夜眠出汗:白薇、地骨皮各12g。水煎服。(《河北中药手册》)

(5)治肺结核潮热:白薇9g,葎草果实9g,地骨皮12g,水煎服。(南京《常用中草药〉

(6)治肺实鼻塞,不知香臭:百部二两,款冬花、贝母(去心)、白薇各一两。上为散,每服一钱,米饮调下。(《普济方》)

(7)治热淋血淋:白薇、芍药。上等分,为细末。每服二钱,用酒调下,立效。(《朱氏集验方》)

相关中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