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马骨

> 根茎类中药 老中药大全网 2023-05-18 09:49:54

功效概述:疏风,清热,利湿,解毒

白马骨图片

白马骨原植物

白马骨,又名六月雪(《宁乡县志》),满天星(《阳春县志》),路边鸡(《草木便方》),路边荆、翳子草,千年勿大。为茜草科植物白马骨、六月雪的全草或根。首载于《本草拾遗》。

(1)白马骨小灌木;小枝密生,嫩枝有毛。叶狭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,长7~15mm,宽2~5mm,顶端有小凸尖,基部渐狭成叶柄;托叶宿存,基部宽,顶端有刺齿。花单生或数朵腋生或顶生;花萼裂片三角形,长约1mm;花冠淡红色,漏斗状,4~6裂;雄蕊4~6,生于花冠筒上;子房2室,柱头2裂。核果小,球形。花期5~6月,果期7~8月。生于向阳山坡、路旁、溪谷边或空旷地。或有栽培。分布于长江下游以至广东等省。

(2)六月雪形态与前种相似,但叶卵形或长圆状卵形,长1.5~3cm;花萼裂片坚硬,披针状锥形,边缘有细齿;花冠白色,长约5mm,稍长于萼裂片。花期8月,果期9~10月。生于山坡灌木丛及林中。分布于长江下游至广东诸省。

白马骨采收加工

栽培1~2年,10~11月割取茎叶,鲜用或晒干。根宜于栽培3~4年,冬季挖掘,抖去泥土,晒干或烘干。

白马骨性别鉴别

干燥枝呈深灰色,表面有纵裂隙,栓皮往往剥离。嫩枝浅灰色,节处围有膜质的托叶,花全生枝顶,花萼呈灰白色,5裂,膜质。枝质稍硬,折断面带纤维性。叶大部脱落,少数留存,绿黄色,薄革质,卷曲不平,质脆易折断。

白马骨的功效与作用

白马骨的功效与作用

味苦、微辛,性凉。归肺、肝、脾、胃经。功效疏风,清热,利湿,解毒。作用于:

(1)时行感冒,咳嗽咽痛,牙龈肿痛。时行感冒可配贯众,咽喉肿痛配土牛膝。牙龈肿痛配威灵仙等。

(2)目赤肿痛,煎汤内服外洗;如与猪肝同煮食,可用于小儿疳积,黑睛生翳。

(3)湿热黄疸,暑湿泻痢,淋浊带下。湿热黄疸,配小金钱草或过路黄;泄泻、痢疾配铁苋菜、翻白草。

(4)风湿热痹,历节风痛,可单用或配茜草浸酒饮。

(5)痈疽肿毒,瘰疬恶疮,跌打损伤。毒蛇咬伤,内服并外敷。此外,尚治急性肾炎水肿,慢性,需与黄芪、丹参、菟丝子等同用。

内服:煎汤,10~15g,鲜品可用至60g。外用;烧灰淋汁涂,煎水洗或捣烂敷。

白马骨药用价值

(1)治感冒:六月雪、凤尾草、筋骨草各30g,水煎服。(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)

(2)治百日咳:鱼腥草75g,黄荆子、沙参各50g,六月雪25g。浓煎500ml,加白糖50g调和,每次15~25m,日服3次。(《浙江中医药》1979年第12期)

(3)治牙科炎症(牙周炎、牙龈炎、牙髓炎):六月雪、蒲公英、犁头草各15g,威灵仙10g。水煎2次,早晚各服1次。(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)

(4)治黄疸型肝炎:六月雪、黄疸草各30g,虎杖18g。蒲公英25g,水煎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
(5)治水痢:白马骨茎叶煮汁服。(《本草拾遗》)

(6)治腹泻:三白马骨、金樱根、檧木果、野山楂、绵毛鹿茸草各30g,水煎服。(《福建药物志》)

(7)治肠风、脏毒便血:路边荆根30~60g。以猪大肠半斤炖汤,以汤煎药服(《中医药实验研究》)

(8)治白浊:路边荆根30~60g。米泔水煎服。(《中医药实验研究》)

(9)治肾盂肾炎:白马骨、盐肤木、丝绵木各15g,水煎服。(《福建药物志》)

(10)治热痹:六月雪30g,金刚藤25g,常春藤18g,刺楸皮15g。水煎服。(《四川中医志》)

(11)治恶疮瘰疬,蚀息肉,白癜风:白马骨、黄连、细辛、白调(一作‘白芷')、牛膝、鸡桑皮、黄荆等。烧为木,淋汁,以物指破涂之。(《本草拾遗》)

相关中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