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附子

> 根茎类中药 老中药大全网 2023-05-24 11:02:32

功效概述:祛风痰,定惊痫,散结

白附子图片

白附子原植物

白附子,又名牛奶白附(河北),雷振子(山东),疔毒豆(东北),野芋、滴水参(湖北),禹白附,鸡心白附。白附子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块茎。白附子之名始见于《名医别录》,列为下品。原植物独角莲为多年生草本。块茎卵形、卵状椭圆形或椭圆形,直径2~5cm。叶基生,通常1~2年生的有3~4叶,叶柄肥大肉质,半圆形,长20~40cm;叶片大,戟状箭形或卵状宽椭圆形,长10~40cm,宽7~30cm,先端渐尖,基部箭形,全缘或略呈波状,侧脉6~10对,伸至边缘连成网状。花梗从块茎处生出,肥厚,圆柱形,内侧稍扁平,长815cm,绿色,常带紫色纵条斑点;肉穗花序顶生,佛焰苞长10~15cm,上部展开,先端渐尖,下部筒状;肉穗花序几无梗,长8~10cm,顶端具圆柱状附属器,紫色,长约5cm;花雌雄同株;雄花部分在上,长约1.5cm,花药2;雌花部分在下,长约1.5cm,子房圆柱形,顶端近六角形,1室。浆果红色。花期6~7月,果期8~9月。生于林下或山沟阴湿地;也有栽培。分布河北、河南、山东、山西、湖南、湖北、陕西、甘肃、宁夏、四川、西藏等省区。

白附子采收加工

带根块茎栽种后当年收获;无根的块茎栽种至第二年收获。10~11月采挖,小者作种,大者入药,块茎先行堆积发酵,待外皮皱缩易脱落时,踩去外皮,用硫黄熏1~2次,晒或烘干。

白附子性状鉴别

块茎呈椭圆形或卵圆形,长25cm,直径1~3cm。表面白色至黄白色,略粗糙,有环纹及点状须根痕,顶端有茎痕或芽痕。质坚硬,断面自色,粉性。无臭,味淡,麻辣刺舌。

白附子的功效与作用

白附子的功效与作用

味辛、性温,有小毒,归肝、胃经。功效祛风痰,定惊痫,散结,解毒。作用于:

(1)风痰中络,口喝失语,半身不遂,破伤风。常与天南星、半夏、僵蚕等配伍,以加强祛风化痰之功;若破伤风牙关紧急,角弓反张,四肢抽搐,须加配防风、羌活、全蝎、蜈蚣等药以祛风痰、止痉厥。

(2)内服外用可治瘰疬痰核,痈肿疔疮,毒蛇咬伤。此外,内服还可用于痰厥头痛及牙痛。

内服:煎汤3~9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捣烂或研末调敷。

白附子使用注意

孕妇忌服。生者内服宜慎。

白附子药用价值

(1)治中风不语,半身不遂,口眼喝斜,喉中痰鸣:制禹白附60g,僵蚕、全蝎各30g。共研细末。每次3g,每日2次,开水送服。(《山西中草药》)

(2)治跌打损伤,金疮出血,破伤风:生禹白附60g,防风、白芷、天麻、羌活各30g。以上6味,共研细粉,过筛,混合均匀。外用调敷患处,内服1~1.5g。孕妇忌服。(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1963年,玉真散)

(3)治痰厥头痛:白附子、半夏、天南星各等分。为细末,生姜自然汁浸蒸饼为丸,如绿豆大。每服四十丸,食后姜汤送下。(《济生方》三生丸)

(4)治疗肿痈疽:独脚莲根研末,用醋酒调敷。(《黑龙江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
相关中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