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苏

> 全草类中药 老中药大全网 2023-04-21 09:46:45

功效概述:疏散风热,理气和血

水苏

水苏原植物

水苏,又名芥蒩(《神农本草经》),鸡苏(《吴普本草》),香苏、龙脑薄荷(《补缺肘后方》),芥苴、劳蒩(《名医别录》),水鸡苏。为唇形科植物水苏的全草。李时珍释其名日:“此草似苏而好生水旁,故名水苏。”首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列为中品。原植物水苏多年生草本,高20~80cm。根状茎白色,节上生有不定根。茎直立,四棱形,节上有白毛,余均光滑无毛。叶对生,长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,长4~12cm,宽0.7~3.5cm,顶端急尖,基部近圆形或心形,边缘有锯齿;叶柄长3~17mm。轮伞花序密集成假穗状花序,每轮有花6朵或更多,花轴长5~12cm,结果时可伸长至20cm;苞片小,披针形,对生于小花梗的基部;花萼钟形,长约7.2mm,外部光滑或具疏毛,顶具5齿,上3齿相似,三角形,尖端具刺毛,下2齿相似,披针状三角形,顶端短尖并具刺毛,萼筒具10条脉;花冠粉红色至紫红色,长约1.5cm,2唇形,上唇直立,倒卵形,全缘,外部有毛,下唇3裂而扩展,两侧裂片宽卵形,中裂片圆形,顶端微凹;雄蕊4,2强,花药2室分叉;雌蕊基部具花盘,对称,子房深4裂,圆形,花柱着生于子房底部。小坚果倒卵形,黑色,光滑。花期5~6月,果期6~7月。生于潮湿的田间、泥塘边、水沟边草丛中,或山脚水草丛中。分布辽宁、内蒙古、河北、山东、山西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湖北、福建、云南等省区。

水苏采收加工

7~8月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
水苏性状鉴别

茎方柱形,直立,多不分枝,直径1~4cm,表面黄绿或黄褐色,四棱,粗糙有毛茸,质脆,断面髓部占大部分,类白色。单叶对生,叶片长椭圆状披针形,先端钝尖,基部心形或近圆形,叶缘具锯齿,主脉具刺毛,有短柄,质脆,易碎。气微香,味淡。

水苏的功效与作用

水苏的功效与作用

味辛,性微温。归肺、肝、大肠经。功效疏散风热,理气和血,解毒消肿。作用于:

(1)感冒,咳嗽,咽痛。如治感冒,可配薄荷、生姜等疏风解表。寒咳配前胡、杏仁;热咳配桑白皮;也可治百日咳。咽喉肿痛,配桔梗、土牛膝等利咽消肿,现常用于咽喉炎、扁桃体炎。

(2)胃脘胀痛,痧气腹痛,或下痢后重,可单味煎服。

(3)吐血、衄血、崩漏等出血症。吐血配侧柏叶;鼻组配豆豉;崩漏配茜草炭。如与生地、竹叶等同用,亦治血淋。

(4)痈肿疗毒,多作外用。

内服:煎汤,6~12g。外用:捣敷患处。

水苏药用价值

(1)治感冒:水苏12g,野荆芥、野薄荷、生姜各6g,水煎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
(2)治风热头痛,热结上焦,致生风气痰厥头痛:水苏叶五两,皂荚(炙,去皮,子)三两,芫花(醋炒焦)一两。为末,炼蜜丸梧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食后荆芥汤下。(《太平圣惠方》)

(3)治咽喉炎、扁桃体炎:水苏(或鲜根状茎)、板蓝根、白茅根、土牛膝各30g,水煎服。 (《浙江药用植物志》)

(4)治百日咳:鲜水苏(或鲜根状茎)30g,水煎服;或加鱼腥草30g,一枝黄花9g,水煎服。 (《浙江药用植物志》)

(5)治吐血、衄血:鲜水苏30g,土大黄10g,水煎服。(《内蒙古中草药》)

(6)治吐血及下血并妇人漏下:鸡苏茎叶煎取汁饮之。(《梅师集验方》)

(7)治鼻衄血不止:生鸡苏五合,香豉二合,合杵研,搓如枣核大,纳鼻中。(《梅师集验方》)

(8)治血淋不绝:鸡苏一握,竹叶一握,石膏八分(碎),生地黄一升(切),蜀葵子四分(末汤成下)。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和葵子末,分温二服,如人行四、五里久,进一服。(《广济方》)

(9)治疔疮:水苏、凹叶景天、紫金牛各15g,马蹄金30g,加烧酒炖服,渣外敷患处。 (《浙江药用植物志》)

相关中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