入地金牛

> 根茎类中药 老中药大全网 2023-02-16 00:23:13

功效概述:祛风除湿,行气止痛,散瘀消肿

入地金牛的图片

入地金牛基源

入地金牛,又名蔓椒、豕椒(《神农本草经》),猪椒、黄椒、狗椒(《名医别录》),豨椒(陶弘景),金椒(《本草图经》),两边针(《岭南采药》)为芸香科植物两面针的根或枝叶。首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。《名医别录》记载:“蔓椒生云中川谷及丘家间。采茎、根煮酿酒。”陶弘景云:“山野处处有。俗呼为樱,似椒竞小,不香尔”《本草纲目》亦载:“蔓椒,野生林箐间,枝软如蔓,子叶皆似椒,山入亦食之。”以上所述生长环境及形态均与现在所用两面针相似。

入地金牛原植物

两面针为常绿木质藤本,幼枝、叶轴背面和小叶两面中脉上都有钩状皮刺。根黄色,味辛辣。羽状复叶互生,小叶3~11枚,对生,革质,卵形至卵状长圆形,长4~11cm,宽2~6cm,有油点,边缘微具波状疏锯齿。伞房状圆锥花序腋生,花小,单性;萼片4,极小;花瓣4,矩圆状卵形;雄花雄蕊4枚,药隔顶端有短的突尖体,退化心皮先端常为4叉裂;雌花的退化雄蕊短小,心皮4个,柱头头状。膏羹果紫红色,干时硬而皱,有粗大腺点。种子近球形,黑色光亮。花期3~4月,果期9~10月。生于山野路旁向阳地或低丘陵坡地灌木丛中。分布于中南地区及福建、台湾、云南、四川等省。

入地金牛采收加工

全年可采收,洗净,切片,鲜用或晒干。

入地金牛性状鉴别

根呈圆柱形,长5~20cm,直径0.5~6cm,表面淡棕黄色或淡黄色,皮孔类圆形,黄色。商品多切成不规则块片或段,厚1~4mm,切面皮部淡棕色,木部淡黄色。质坚。气微香,味辛而苦,有麻舌感。

入地金牛功效与作用

味苦、辛,性温,有小毒。归肺、脾、胃、胆经。功能祛风除湿,行气止痛,散瘀消肿。用于:

(1)风湿痹痛,可配半枫荷、威灵仙等祛风胜湿通络;寒湿偏盛者,配附子、白术、桂枝等温化寒湿。

(2)脘腹疼痛、疝气痛,常配台乌药、延胡索、制香附以温中理气止痛;溃疡病所致胃痛可配救必应、海螵蛸等;胆道蛔虫引起的腹痛,可与救必应、穿破石同用。

(3)牙痛,有麻醉止痛之效,也可同水杨梅根,煎水含漱;龋齿性牙痛可用本品乙醇浸剂,蘸药棉填塞痛处。

(4)咽炎、淋巴结炎等感染性疾患,水煎服,可起到一定的镇痛消炎效果。疮疡肿毒,亦可捣烂外敷。

(5)跌打损伤肿痛,用鲜叶和根皮捣烂酒炒热敷。

此外,亦可用于毒蛇咬伤,烫伤。

内服:煎汤:9~15g;研末:1.5g。亦可浸酒、熬膏。外用:煎水洗,捣敷或研末调敷。

入地金牛使用注意

内服过量,可出现头晕、呕吐或腹泻等毒性反应,应立即停服。不宜与酸性食物同服。

入地金牛药用价值

(1)治风湿关节痛:入地金牛15g,肖梵天花根30g,水煎服。

(2)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:入地金牛、香附、高良姜、老鼠耳各60g,丁香30g,海螵蛸95g。共研细末,每日3次,每次9g。

(3)治疝痛:两入地金牛30g,小茴香9g,鹅掌金星30g,荔枝干果7枚,水煎,冲酒服。(《福建药物志》)

(4)治龋齿引起的牙痛:入地金牛根、水杨梅各1000g,用95%乙醇浸渍,制取1000ml。用药棉蘸取药水少许,放入龋齿孔中。(《中草药资料汇编》金梅牙痛水)

(5)用于拔牙:入地金牛根皮(研粉)、大梅片(冰片)、薄荷脑制成药液,用棉球蘸药液搽于牙周,约3~5min,分离牙根,再将药液点入牙周膜,即可拔牙。(广东《中草药麻醉临床应用介绍》)

(6)治喉闭,水饮不入:入地金牛根,插烂,用黄糖煮,做成弹子,含化。(《本草求原》)

(7)治咽喉炎、扁桃腺炎:无患子根6250g,两面针1875g,岗梅6250g,山大颜2500g,火炭母3125g,水煎,滤液浓缩后制成清喉消炎液10000mI。口服,每次25ml,1天2次。(《广东省药品标准》)

(8)治无名肿毒,入地金牛、百草霜、蜜各适量,捣烂敷患处。(《福建药物志》)

(9)治跌打劳伤、风湿骨痛:入地金牛30g,泡酒0.5kg,7天后可服,每次服5~10ml。1天3次;或用入地金牛3~15g,煎服。(《云南中草药》)

相关中药